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与经验

更新日期:2017-09-06    浏览次数:0

核心要点:

  ■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根本上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那种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

  ■随着人民群众温饱无虞、迈向小康,我们的社会结构、消费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分量不断加重。必须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过程,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谋划推进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引、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

  必须自觉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必须不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根本上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那种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必须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必须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随着人民群众温饱无虞、迈向小康,我们的社会结构、消费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分量不断加重。必须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坚决打好补齐全面小康生态环境短板攻坚战,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必须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必须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汇聚各方力量,产生更大合力。同时,加强环保宣传教育,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总的来看,这几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

  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环境治理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电厂煤耗达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全面实施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清洁油品标准,新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下降。建成重点污染源监控体系,对重点企业主要排污行为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建成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覆盖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均比2013年下降超过30%。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干流水质整体稳步改善。

  绿色发展初见成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13个省份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积极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强化战略和规划环评的约束力,推动各地区科学定位发展格局。严格项目环评审批,健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执行更加严格的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大化解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降低,资源能源效率不断提升。

  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推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稳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启动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工程试点,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上升到21.7%。全国共建成2750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16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成为践行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示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1.9亿农村人口直接受益。

  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谋划了清晰的顶层设计。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先试,充分发挥福建、江西、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综合平台作用,开展重大制度创新试验。开展四批中央环保督察,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问责1万余人,既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又推动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落实。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改革试点,形成职责明确、追责严格的责任制度链条。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推动企业环境保护由被动变主动。以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简政放权。有序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执法监管力度持续加大。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等法律完成制修订。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查封扣押、停产限产、按日连续处罚成为遏制环境违法行为的有力武器。依法落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5年来,环境保护部公开约谈42个市(州、县),4家大型企业;各省级环保部门公开约谈64个市县政府,对25个市县实施区域环评限批。环境司法保障得到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更加顺畅,2016年全国移送行政拘留和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同比增长37%。

  全民行动更加自觉。依托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纪念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开展“中国生态文明奖”等表彰与评选,出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开通“12369”环保微信举报平台,累计受理群众举报近7.3万余件。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环保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企业依法治污的主体意识正在形成。

  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重大贡献。在解决自身环境问题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道路的理解和认同。2016年,在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全面介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与成效。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表示,中国环境治理展示了非凡的勇气和定力,一些行动对全球环境治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进一步开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力推进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达到新水平、实现新跨越。

  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解决环境问题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成为环保工作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紧紧围绕加快绿色发展,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始终心系百姓,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加大环境风险防控力度,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着力深化改革,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改革是推进环保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必须聚焦突出问题,以解决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为导向,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方案,构建好环保工作的“四梁八柱”。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抓紧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层层传导压力。加大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形成强大震慑,督促责任落实。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追责。

  倡导绿色消费,引领公众环保意识转化为保护环境的意愿和行动。加强环境保护,必须改变不合理消费方式。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转变全社会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加大各类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

来源:求是


Copyright © 2020 山东绿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鲁ICP备05021644号   技术支持:朴及云